一场教科书般的胜利—耶拿—奥厄施泰特战役

前面讲拿破仑1813年-1814年的战绩,感觉拿破仑失败了特别糟心,所以还是说说拿破仑胜利的战役来开心一下吧。

在奥斯特里茨战役的惨败之后,奥地利军队的屈服和沙俄军队的撤退似乎证实了法国军队有无限的才能来履行其指挥官们的指挥权力。

拿破仑一举废除了神圣罗马帝国,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以法国为导向的莱茵邦联,并且向巴登、符腾堡和巴伐利亚这样中等大小的邦国开出价码,让他们无法拒绝:在领土上获得利益并且在法国的保护下享有主权地位。

1806年8月1日神圣罗马帝国议会宣布自行解散,8月6日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根据拿破仑的要求,宣布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使始建于公元962年的神圣罗马帝国寿终正寝。

此期间拿破仑将约瑟夫扶上那不勒斯王位,派路易做荷兰国王。此举立即引来英国的极大不满,众所周知,光荣革命之后荷兰执政威廉夫妇成为英国国王和王后,如今拿破仑抄了人家的老窝,刨了人家祖坟,那还不得气得跳脚。

而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奥地利神圣的哈布斯堡家族在拿破仑面前成为了一个笑话,尽管特拉法尔加海战让法国海军从此阳痿,再也没有雄起过,但是拿破仑的政治威望依然达到了顶峰。

十多年来,普鲁士的国家战略一直是避免与法国开战,利用其备受推崇的军队作为其威慑力量。尽管来自法国和奥地利的压力巨大,普鲁士并未加入第三次反法同盟的行列。作为酬谢,来自法国巴黎方面给出了一项提议:即继续保持中立,或许能够得到汉诺威选帝侯国的领土作为回报,而汉诺威选帝侯国自1803年被法军占领以来,一直是紧张局势的根源。

结果,普鲁士军队没有遭遇抵抗就进入了汉诺威的领地——恰好就在奥斯特里茨战役打响并且由此产生范式转变的数周之前。神圣罗马帝国即将解体,也引起了北德的政治真空,普鲁士无法稳定局势。

通过一系列的单方谈判,此时拿破仑正与沙俄开战,普鲁士不得不为拿破仑提供资源物资,关闭供英国船只停泊和商品贸易的港口,并交出其东部和北部的领土。

普鲁士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出现在1806年的夏季,当时拿破仑提出恢复汉诺威选帝侯国的主权,以此换取和英国的同盟。 尽管在此以前,他已将该地割让给了普鲁士。这种口是心非,两面三刀的做法在7月底传到普鲁士政府的耳朵里,于是双方就势在必战了。

同年8月9日,普鲁士发布动员令,普鲁士陆军总数约在二十万人以上,扣除预备队和留守兵力之后,余下的部队分为三个野战军团:第一军团由不伦瑞克指挥,人数为七万;第二军团由霍恩洛赫指挥,人数为五万;第三军团由鲁赫尔和布吕歇尔指挥,人数为三万。

为了增强兵力起见,普鲁士又与萨克森和赫斯-卡斯-色尔谈判同盟条约,前者勉强同意支持普鲁士。9月13日,霍恩洛赫到达德累斯顿,于是有两个师的萨克森军加入他的军团,每师一万人。

而腓特烈•威廉三世国王派遣使者向拿破仑递交一封书信,信中指出,即使为时已晚,但还是希望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实现和解,拿破仑认为这封信件是种侮辱,遂将其驳回,并且公然宣布普鲁士的现有形势将会在一个月之内发生改变。

首先是俄国沙皇拒绝与法国媾和,英俄又同普鲁士恢复了谈判,瑞典后来也加入了谈判。这样,到了1806年9月,大英帝国 、俄罗斯帝国、普鲁士王国、瑞典四国组成第四次反法联盟。

法国此时也在积极备战当中。当8月份威廉·腓特烈开始动员之际,在贝西埃尔指挥之下(皇帝本人在慕尼黑)的法国大军团的兵力分布如下:第一军20,000人,由贝尔纳多特指挥,位于安斯巴赫和纽伦堡;第三军27,000人,由达武指挥,在诺尔德林根的附近。第四军32,000人,由苏尔特指挥,在因河上。第五军22,000人,由勒菲弗尔指挥,在美因河下游地区。(以后改由兰纳斯指挥。)第六军20,000人,由内伊指挥,在依里尔河和上多瑙河。第七军17,000人,由奥热罗指挥,位置在法兰克福周围。老近卫军和青年卫军,共16,400人,由欧丁洛特指挥,留驻巴黎,后改由勒菲弗尔指挥。骑兵军共有28,000人,由缪拉指挥。

1806年9月5日,拿破仑委派路易-亚历山大•贝尔蒂埃准备一份关于军队现状的报告,并且开始侦察各个区域的道路分布网情况,并颁发他的第一号作战命令。

在9月10日,拿破仑向路易-亚历山大•贝尔蒂埃下达初步命令,在维尔茨堡集结3个军的兵力,很快便有情报显示,普鲁士的大军正在向萨克森运动。拿破仑开始向他的部队指挥官们下达第一道指令,部队随时准备开拔,并且配备好野战司令部。

9月18日,他得知普军已经于9月13日进入萨克森,认为这就是宣战的表示,遂于当夜十一点钟命令近卫军沿着驿站,从巴黎向马因斯进发。同时,他又写了一封长信给他的继子欧仁亲王,命令他注意提防奥地利的动向。欧仁亲王此时指挥意大利境内的军事行动,他所辖的部队有驻在意大利北部的马塞纳军,共70,000人,以在达尔马提亚的马尔蒙军,共12,000人。

拿破仑在9月18日和19日,一共口述了一百零二封信件、通信和命令,由他的军政部长克拉克将军笔录。其中最重要的是《有关大军团集中的一般性指示》—-这就是耶拿战役的基本文件。根据这个文件,大军团所占领的位置是这样的:

这个命令十分冗长而详细;它是在9月20日发出,在慕尼黑的布歇于9月24日才收到。

同一天,他在弗兰德又成立了一个新军,第八军,由莫提尔指挥,与路易合作共同担负据守莱茵河的任务。

9月21日,拿破仑从路易-亚历山大•贝尔蒂埃处获悉,普鲁士军队正在向西南方挺进,横渡了易北河,在9月24日到25日夜间,在皇后和塔里兹德随伴下,拿破仑由巴黎向马因斯进发,并于9月28日抵达。

第二天,他从贝西埃尔那里得知直到9月27日普鲁士军还逗留在埃森拉赫、梅林根和希尔德堡豪森等地附近,所以他有充分时间进入萨克森境内而不会受到严重干扰。这也正是拿破仑所希望知道的消息,所以他在9月29日,指示贝西埃尔命令贝尔纳多特占领萨克森隘路,勒菲弗尔监视弗尔达道路;因为如果敌人企图切断他的交通线,一定会取道弗尔达,然后打击在沃尔兹堡或马因斯方向上。

10月7日的黄昏时,大军团的兵力分布是这样的:“在右翼方面,苏尔特的第四军在贝劳斯,内伊的第六军在他后面相隔一天的行军距离。中央方面,贝尔纳多特的第一军和骑兵预备队的主力(由缪拉指挥)已经到了克罗拉赫附近,达武的第三军和近卫军跟随其后。左翼方面,拉纳的第五军正接近柯堡,后面跟着的是奥热罗的第七军。

10月8日,大军团越过了萨克森边界,缪拉的轻骑兵向罗本斯坦和萨尔堡前进,击退了在他们前面的普军骑哨。第二天,贝尔纳多特的先头部队与在希莱兹的托恩钦的萨克森师发生接触,后者丧失了秩序,向霍恩洛赫的主力所在地米提尔、普尔尼兹退却。

为了支援托恩钦,霍恩洛赫首先命令越过萨尔河进行全面进攻;接着他又收回命令,可是已经迟了,这使得路易·菲迪南亲王无法从萨尔菲尔德撤出。10月10日,他在那里遭遇拉纳的部队,全军覆没,他自己也战死了。当他战死的消息传到了耶拿后,普鲁士上下都大为震惊,这种恐怖现象一直蔓延到了魏玛。

此时,因为害怕敌人的前进,霍恩洛赫已经退向卡拉,而威廉·腓特烈和不伦瑞克则正在担心他们与易伯河之间的交通线。在获知路易·菲迪南在萨尔菲尔德失败的消息后,就决定在魏玛集中全军兵力。

霍恩洛赫又从卡拉向耶拿转进,10月12日,当他的军队从耶拿再次撤退时,又发生了另一个恐怖现象,因为拉纳的前卫正从南面逼近。此时,在埃尔弗特有谣言说法军已占领劳姆堡。等到下午,这个谣言被证实了,普王马上召开战争会议。

这次开会的时间是在10月13日清晨,会议决定取道奥尔施塔特,弗莱堡和梅尔西堡,向易伯河撤退,并且在途中吸收在玛内的温森伯格公爵的预备队约15,000人。

大约在上午十时左右,在雾中,霍恩洛赫听到从南面传来枪炮声,他命令他的步兵预备队上前接近敌人。当这个命令正在执行时,马森巴赫单骑赶来,带来了国王的命令,嘱咐霍恩洛赫不要与法军发生任何激烈的战斗,因为他的任务是防守。

对拿破仑而言,真是十分侥幸。因为如果霍恩洛赫前进,并用相当的兵力占领了南德格拉芬堡,这是一个可以俯瞰耶拿的高原,那么10月14日的会战就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

10月12日的上午,拿破仑从缪拉方面获得了普军并未在吉拉集中的消息;同时从俘虏的口中也得知普王仍留在埃尔弗特,手中尚有二十万人的兵力。

10月14日上午六时,拿破仑发出攻击令。在浓雾掩护下,苏尔特的师从右面进向罗斯维兹;加桑的师从左面进向柯斯佩达。到八点半钟,这两个村落连同鲁兹罗达,都已落入他们手中。半小时后,在舒切特的右面,苏尔特的领先师也从罗本斯提德出现,向柴维提勒森林挺进,在那里面对着霍尔曾多夫。

同时,在加桑的左面,奥热罗的领先师也取道缪尔沙尔前进,达到弗罗堡,以便展开在加桑师的左面。所以到了大约九点时,当雾开始消蚀时,拿破仑已经使其战役计划的第一部分完全实现了:他已经获得了足够的空间,可以展开他的兵力。所以他现在决定暂停前进,好让他的部队有时间到达他们的指定位置并构成战线。第六军已经到了耶拿,因为等得不耐烦和担心丧失参加会战的机会,内伊不等命令到达,就先率领了三千精兵赶去助战。

在遇见托恩钦师的逃兵之后,霍恩洛赫才知道他所面临的已不仅是一个法军侧卫。他留下三个萨克森旅在重要的魏玛大路上,命令他们不惜代价死守,接着就命令格拉维尔特将军率领大部分普鲁士步兵,去夺回托恩钦已经丢失的阵地。

为了支援他,又命令狄希尔将军的萨克森旅跟随后面前进。他又命令托恩钦的溃兵在后方集合,并补充他们弹药。在向鲁歇尔发出了求救的紧急呼吁之后,他就率领他的骑兵和骑炮兵前进,以掩护格拉维尔特展开。

十点钟时,雾已经完全消尽了,霍恩洛赫的骑兵共计四十五个中队,已经接近了费尔曾海里根村,于是分为两翼,当他们正准备向苏希特和加桑两个师的前进散兵群冲锋时,却突然遭到一个猛烈的攻击,而不能不暂停前进。这个攻击并不是由那两位法国师长发动的,而是内伊乘着大雾掩护,已经率领他的三千精兵前进到了拉纳和奥热罗之间,这是连拿破仑也不知道的。不久他就与普鲁士骑兵发生了激烈的战斗,终于被完全切断,于是被迫把步兵组成方阵以防止骑兵的冲杀。

此时在南德格拉苏堡的拿破仑听到在费尔曾海里根附近突然发生猛烈的枪声,不禁大感诧异;再等他听到这是内伊的行动,就更加莫明其妙,因为他还以为内伊仍留在后方。他立即派伯坦德率领两团骑兵前进—-这是他手中仅有的全部骑兵,因为缪拉还没有赶到—-同时他也通知兰纳斯前进。兰纳斯立即照办,攻下了费尔曾海里根,到达与格拉维尔特战线对峙的地位,后者正展开在该村北面。

在遭遇到猛烈的排枪火力之后,拉纳的部队就缩了回去,并在房屋和果园中,利用掩护物向普军还击,火力非常可怕。霍恩洛赫的幕僚们力劝他命令格拉维尔特发动突击以夺回村庄,但是他却不听,决定等待布吕歇尔来到,此时他也已经派马森巴赫上校,去催促布吕歇尔赶紧前进。一个外表极为壮观的步兵方阵,人数约为两万人,在整整两个小时中,站在开阔地上,暴露在法军无情的火力之下,而法军却都躲在土墙后面,几乎使他们找不到可以还击的目标。结果到处死伤枕籍,只有少数还在继续射击。

当格拉维尔特的人员正在作无益的牺牲时,拉纳和内伊的步兵已经透入了依斯尔斯提特尔森林,切断了在魏玛路上的萨克森旅与普军中央兵力之间的联系。为了填塞这个缺口,霍恩洛赫将狄希尔旅以及他手中所控制的若干萨克森预备队都投了进去。到一点钟,除托恩钦师的残部以外,他所有的全部兵力都已列成阵线以等候布吕歇尔到达。

奥热罗的左翼正在与魏玛公路上萨克森人交战,这个地点叫作蜗牛湾—-是个一连串的湾道。在右翼方面,苏尔特的领先师,在圣希莱尔的领导下,除了留下少数部队监视霍尔曾多夫以外,其余兵力都向内旋转以攻击普军左翼。此时,缪拉的骑兵也到达近卫军后方,至于内伊和苏尔特两军的主力也已集中在他们的侧翼。所以在大约下午十二点三十分时,除已经交战的54,000人以外,拿破仑手里还有42,000人作为预备队。

拿破仑监视着两翼方面的发展,当他判断会战已经到了最高潮时,就命令全军前进。他的部队也都感觉到胜利是已经在掌握之中,于是立即迅速前进,压迫敌军向下退走,将他们赶到苏尔巴赫河谷中。

最后霍恩洛赫承认大势已去,命令部队向大小罗门斯提德撤退。可是到了此时,他的人员是已经疲惫不堪,组织瓦解了,所以除了一个萨克森营方阵以外,其余所有部队都一哄而散—-他自己也就以那个方阵为避难所。法军在逐步推进时,到处都可以收容到俘虏,全部炮兵都投降了。

现在只有一件事可以阻止霍恩洛赫军团的完全毁灭,那就是布吕歇尔能在卡普仑多夫与哈米尔斯提德之间的萨尔茨达赫河上构成一个防御阵地,那么所有残部就都可撤到它的后面加以收容重组,然后等到夜间再向后撤。可是事实并不如此,由于布吕歇尔冒进,碰上法军,普军就完全崩溃,向魏玛逃窜。布吕歇尔本人也受了致命伤。

因为布吕歇尔的溃退如此迅速,所以霍恩洛赫企图收集他的残部再去支援他的企图也完全变成了泡影。于是,他退过了依尔姆河,向萨切豪森和利布斯塔特逃走。此时,萨克森军在魏玛公路上进行了非常英勇的战斗,拒绝放弃他们的阵地,结果不是被杀就是被俘,没有一人幸免。

到下午四时,耶拿会战已经结束,法军开始追击。缪拉的骑兵一口气挺进到了魏玛,又俘获数以千计的普军残部。那天夜里,兰纳斯前进到了乌门费尔斯提德,奥热罗和内伊进了魏玛,苏尔特到了士瓦本斯多夫。拿破仑和他的近卫军又启程回到耶拿,他深信已经击败了普军主力。

在回程途中,拿破仑首先注意的就是伤员后送问题,直到夜幕低垂之际才回到总部,在那里发现达武元帅的一位参谋正在那里等他。参谋向皇帝报告说,第三军已经单独击败了七万普军,地点是在奥尔施塔特附近,率领普军的主将是普王本人和不伦瑞克。这个消息使拿破仑大吃一惊,他不禁向这个参谋说:“你的元帅一定是把一个人当成两个人来看的。”但是不久他就搞清了事实,于是对达武和他的部下大加赞扬。

10月15日上午,法军开始进行历史上最著名的追击:缪拉、苏尔特、内伊和贝尔纳多特,分别痛剿敌军残部,并消灭其抵抗力;而拿破仑则率领达武、奥热罗、兰纳斯和近卫军,沿大路向柏林进发。此外,路易和莫提尔也奉命向希斯进攻。

10月27日,拿破仑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柏林,虽然和约的条件已经讨论并决定了,普鲁士王还是接到圣彼德堡送来的一个通告,说如果他仍与俄国保持同盟关系,那么沙皇就将亲率十四万人来援助他,所以他就拒绝批准和约。

这时,普国境内的要塞,都连续向法军投降,其中包括着埃尔弗特、普林兹劳、斯潘多、斯特丁、昆士庭、马德堡和哈米仑等地。11月7日,布吕歇尔也在卢贝克投降了。所以在二十四天之内,普鲁士和萨克森的全部军事力量都已经毁灭殆尽:战死和负伤者共25,000人,被俘者为100,000人,其余的兵力也都完全瓦解。法军所获得的战利品更是多得无法计算,单单在柏林就有火炮4,000门,马20,000匹和枪100,000枝。

这场战争普鲁士输的一点都不冤,单从军事上来说,普鲁士备战期间积极从俄国购买了大量的武器弹药,但是普鲁士的军队存在一种很搞笑的状况,就1806年前的普鲁士猎兵(猎兵在所有国家步兵中都属于射手一类,因而其训练弹药供应都是最多的)来说,每年只能拿到足够射击九次的火药,并需要自己提供,原因是可以重复使用。

而且由于步枪后坐力太大,他们射击的时候大部分情况都是不抵肩,不瞄准的,跟现在非洲黑叔叔的打法基本类似,中不中全靠信仰。

而被尊称为西方兵圣的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军事历史学家,近代军事战略学的奠基人克劳塞维茨也评价过“1806年普鲁士步兵的步枪是全欧洲最差的。”

而指挥上的糟糕更是将问题无限放大,普鲁士的高级指挥可以说是一个多头怪物。它的权力分别由不伦瑞克公爵(71岁),霍恩洛赫亲王和鲁歇尔将军来掌握。沙恩霍斯特将军是不伦瑞克的参谋长,而马森巴赫上校则为霍恩洛赫亲王的参谋长。

为了减轻这五个人之间的摩擦,威廉·腓特烈亲自担任名义上的统帅,因为他自己对于战争实在是一无所知,所以又选定了八十二岁的莫伦道夫元帅作他的亲信顾问,同时又把战时内阁也带上了战场,这个内阁由各部部长和训练总监组成。因为每个指挥官和顾问都可以向国王提出他自己的计划,结果就是永远的争持不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