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被人们遗忘的留洋戏法家郎德山

清末民初,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所产生的火花出奇闪耀,最伟大的魔术师也在此时诞生;而在这段期间,我国的北派戏法代表朱连魁和韩秉谦,都先后带领自己的团队远赴西方进行演出和文化交流。正是因为他们技高一筹,西方世界顿时燃起了东方魔术热,洋人魔术师纷纷打扮成中国人的模样进行表演。就连连近代近景魔术鼻祖Dai Vernon也曾打扮成中国人的模样登台演出。

除了朱连魁和韩秉谦两位前辈,还有很多中国戏法杂技艺术家们也在世界各地进行演出,把祖国的戏曲文化带到国外。其中有一人影响西方魔术之深远,并不亚于朱连魁和韩秉谦两位前辈,却却被世界遗忘。

他在亚洲,欧洲,美洲,澳洲巡演近六〸年,操着不知是美国还是中国口音,说着德语、意大利语、法语、英语、甚至犹太语。在伦敦拥有两家餐厅,上海拥有五家戏院,世界各国有着多套房子。有一个奥地利妻子,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九个孙子女,和超过三〸个曾孙。他是胡迪尼最大的竞争对手,奥森威尔逊的魔术导师,也和Max Malini谈笑风生;出生在动荡年代的他,也是最早的华人人权斗士之一。

关于他的故事,有太多不同的版本记载在不同国家的魔术书籍。有说他是百年一遇的戏法杂技奇才,被大师赏识带出国门;有说他是晚清高官的儿子,因犯了不可挽回的错而不得不流浪出国;也有的说他被家中兄弟欺压愤而离家出走,最终流浪地球。故,以下故事为综上所述后合理推测并总结得出。

1885年,朗德山出生于山东省宁津县的杂技家庭;就在中国杂技之乡,吴桥县边上。自幼开始,朗德山的哥哥就严格要求朗德山训练各种杂技和柔术,他童年就是在严历的杂技训练中度过。朗德山当然不服,不服自己的出生,不服自己的命运,不服那些不自由。他多次逃出家门,都被哥哥抓了回来,每抓回来后,训练就变的更加严厉。

在他十一岁那年,他成功逃离了家乡,来到了上海,又坐船到了香港。被路上遇到的杂技团发现,看他是个孩子无依无靠,却有一身好本领,其中柔术尤其了得,便把他也带着一起上路巡演。有资料推测他当时可能跟的是朱连魁的杂技团,朗德山也是在那,习得了各种戏法,让他成为兼顾杂技柔术和戏法于一身的全能型艺术家。

人总是到成长后,才意识到过去的所有艰苦付出,都是让你成为你的原因。朗德山因为不想忍受艰苦的训练逃离了家乡,但正是这些艰苦的训练,让他之后走出国门闪耀世界。1899年,14岁的他跟随着晚清的杂技团“丹桂班”去到美国巡演,随后又到了欧洲。在当时,他们最受欢迎和最独特的节目,是辫子戏。简单来说就是把辫子当绳子,挂在各种东西上甩自己,看图就能感觉出来这个戏法有多痛。

16岁时,朗德山在美国已经成为当时著名的辫子戏法师,独当一面;随后也成为了丹桂班的指导,是这个杂技团不可或缺的一人。除了标志性的“辫子戏”,还有“顶盘子(罗子顶)”、“吞针引线”、和传说中的“筋斗出鱼缸”等。走到哪学到哪的朗德子,每去到一个地放就学习当地的文化、语言和魔术,他可以在英国说英式英语,美国说美式英语,写得一手好字,也变得好戏法。早年间,朗德山穿梭于欧洲各国家城市演出,深受当地人民欢迎,名气一点也不亚于朱连魁和程林苏等。

就在朱连魁和程林苏在英国闹的沸沸扬扬时,朗德山在奥地利的林茨(Linz)遇到了一生所爱,Poldi.

Poldi是在超市收银台打工的店员,朗德山看到她的第一眼,就再也忘不了。那个年代的爱情故事很简单,朗德山离开了奥地利之后,每到一个地方都给Poldi写信,告诉她他到底多想念她,日复一日,坚持不懈。最后?当然是赢得了美人心。1908年,在奥地利的Linz,朗德山与Poldi结为夫妻。1908年?对,就是在清朝饱受水深火热之时,朗德山已经环游了世界,娶了洋媳妇,登上了人生巅峰。

所以那些宣称因为因为太爱魔术所以不谈恋爱的同学们,不会泡妞就不会泡妞,不要找那么多借口,你们要做的就是放下手中的牌和硬币,勇敢的迈出第一步!不过1908年,一个留着辫子的中国人,娶了个奥地利碧眼女子这种事的确有点新鲜。当时奥地利所有报纸都报道了这个跨越了种族和宗教的爱情故事,人们既惊讶,又羡慕;很快,他们就有了两个女儿。

朗德山没有因为婚姻耽误了事业,他依然非常努力,甚至结婚当天还接了个活,走完仪式就去演出了。但或许,好景就是不会长。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瓦解,开始了男剪辫子女放足运动。虽然朗德山与其丹桂班都不在国内,但清政府都没了,辫子也再不是中国人的标志了;他们也把辫子剪了,从此再也没有辫子戏,丹桂班正式更名为“朗德山杂技团”;或许,这就是最鲜明的政治影响艺术的事件。

1914年,迫于生活压力,朗德山再次出发,离开了奥地利来到了美洲,真正开始了美国的巡演。他在美国各大洲演出,所到之处场场满座,他把传统的中国戏法再次在美国发扬光大。他的秀包含了杂技、柔术、戏法、歌唱、和舞蹈;虽然在那时候的杂技团大家都尽可能包含各种各样的表演形式来吸引观众,但没有任何人,做的像朗德山一样好;无疑,他是那时候的“马戏之王”。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带着家人一起踏上了巡回的道路,暂时放弃了因战争影响的奥地利。这是他的妻子Poldi第一次来到奥地利以外的国家,也是她第一次真正加入她丈夫的事业。

Poldi也登上了舞台,和朗德山同台演出,他们的两个女儿也不例外,这两个小女孩,在当时要竞争的对手可是Harry Houdini。而Harry Houdini,在当时已经是世界最知名的逃脱艺术家,他最受欢迎的原因,也是当时神秘的东方魔术受欢迎的原因;人们觉得这些魔术,是真的。

无独有偶,朗德山也会变当时胡迪尼的招牌魔术之一“吞针引线(The NeedleTrick)”;应该说,朗德山会变这个魔术是理所应当,这也是朗德山的招牌节目。而胡迪尼是从一个印度魔术师身上习得此招,但当时并没有太多西方魔术师会这个魔术,或者说有也没胡迪尼变的好,所以大家默认了这是胡迪尼招牌节目。

很明显,朗德山比胡迪尼变的更好,而胡迪尼是个扑街这件事大家都是知道的,当然他也没让大家失望;很扑街的把“吞针引线”这个魔术注册了表演版权,在美国只有他可以变这个魔术;接着,胡迪尼还邀请了朗德山加入自己的魔术师俱乐部;把自己的敌人尽可能的留在身边,或许,这就是胡迪尼的套路吧;或许,这就是娱乐圈。

在美国巡演了后,朗德山感觉是时候启程去找诗和远方了,马戏团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演够了就去下个地方。这时,他到了澳洲,到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那里,他又爆红了。他出现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每个城市演出,以至于当地人都以为他是澳洲人;都到了澳洲了,不如,就顺道回下国吧?

1920年,朗德山再次回到了祖国,回到了上海。传说他和他失散多年的哥哥相认了,但关于这部分的故事,没有过多的记载,唯一知道的是:原来他的哥哥才叫朗德山,他逃出来的时候是盗用了他哥哥的名字。原因?谁知道呢,或许是他哥哥那时候小有名气,用他的名字好赚钱;也或者是幼时的他没有勇气用自己的名字。

已经离开祖国十多年的他,回去之后和家人发生了什么,在这个故事中或许没有那么重要;毕竟出了趟国,再回来时朝代都变了。回国之后的朗德山,也依旧进行着演出,对,依然很红;或者说是当时最红的,正因他去到哪学到哪的精神,他的show里囊括了中西戏法和表演形式,种类繁多,相当吸引。

他在上海买了房,算是在中国又有了一个家;随后还陆续拥有了五家剧院,这些剧院至今都还在,其中1个就是现在的上海音乐厅。不过到底是什么让朗德山回国之后依然如鱼得水,坐拥那么多财富呢?我们先补充下历史知识,想必他的成功,少不了在背后默默付出的前辈们。

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中国魔术师在海外异常受欢迎,最直接的原因是因为西方大众觉得中国的魔术是真的,是东方的神秘力量,是真魔术。

西方的魔术靠的是绚丽的大道具或精致的小道具,中国魔术师用的都是随处可见的物品,很有机(Organic!!!), 还有三百六十度翻个筋斗变出带鱼带水的鱼缸这种逆天效果(学术名是“落活”,属于大戏法),不红都没天理。但这个世界,有黑就有白,有阴就有阳。清政府瓦解后,没过几年,就开始搞新文化运动,崇尚德先生和赛先生(Sience!!!!)。

这时候有趣的事发生了,先是女权得到了重视,接着男权逐渐被削弱。当时女性们觉得外国文化实在太犀利了,科学和民主才是王道,学儒家思想的都是土包,懂先进科学知识的男人才是真男人!那时候,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富家子弟们注意到,男人的地位在祖国发生了极大变化,为了重拾男人的形象和地位。他们想出了一个荒诞的办法,结合西方教育和有钱这两个优势,成为一个魔术师;对,就是魔术师!

那时候的西方魔术是先进科学的代表,是用先进科技完成的,不像中国的传统戏法,要从小练起~学习以先进科学为基础的西方魔术才是做回真男人的办法!各位同学,看到了没有,别人学魔术泡妞的理由是多么的高尚,你们以为会几个纸牌魔术就能追到姑娘吗?放下你们的纸牌,先提升思想的高度才是王道!

最开始把西⽅魔术带回中国的,是朱连魁,也有说是韩秉谦的韩家班,当然也还有说是朗德山。但他们依然保留着中国传统节目,只是和西方魔术做了结合,整体的调性还是中式戏法的感觉。

真正第一个在中国表演纯西方魔术,穿着打扮也是西方模样的,是上海的李禹卿,一个美国留学归来的帅哥,在1913年的时候就在上海举办了第一场纯西式魔术秀。第二年,1914年;中国第一个魔术协会在苏州成立,名为“苏州幻术研究社”。是当时自幼热爱魔术的名门望族的吴恩桥老前辈所办,这个协会属于“万国魔术协会”的中国分会,在创立后的第五年,就超过三万名会员。天。。。三万。。。。看起来应该是魔术协会人数记录保持者了,现在世界上应该没有任何魔术组织达到这个数字吧。

或许,这也就是为什么朗德山回国之后如鱼得水的原因之一,赶上了魔术的热潮。

朗德山的事业蒸蒸日上,每年,他在澳洲、夏威夷、美洲、和欧洲都有固定的巡演。他没沉浸在战争过后的和平中,而是继续投了工作中;在那个咆哮的二十年代,随着科技与工业发展的进步,艺术娱乐业地位相对提高,毕竟和平年代人们又有了点钱。

1924年,因妻子Poldi思乡严重,且此时朗德山的儿子Frank(Bobbie)也准备出生了。朗德山带着家人回到了奥地利的Linz。这次,他买了房,在他妻子的家乡,再次安了个家。

短暂的假期,在儿子出生不久就结束了,生活是需要钱的。朗德山不得不再次出发巡演,毕竟现在正是大红大紫的时候,娱乐演员只要稍稍消失一会,就会被忘却。Poldi不想再离开她的夫君,决定跟着一起闯天下。

在Bobbie5岁之前,都没有母亲的陪伴,这时朗德山的两个女儿Neesa和Mina也加入了演出之中,或者说这时候的她们才是杂技团的主角。亚洲和欧洲混血的这个身份在当时很吃香,这是多么新奇和美丽的两个姑娘;所有人见过都忘不了,无论是在澳大利亚、新西兰、还是夏威夷,只要看过“朗德山马戏团”演出的都会记得朗德山的技法和两个多才多艺又漂亮的女儿。要知道当时他们经常巡演美国,在胡迪尼过世之前,朗德山都是靠这两个漂亮女儿和他比拼吸引票房。

问起当时团里都有什么节目,除了传统的中国柔术杂技外,Neesa和Mina还会多国语言的歌、芭蕾、小提琴、和乌克丽丽。而朗德山?每个人都无法忘记他那传说中的三百六十度筋斗出鱼缸,就算是现在你问一些较年长的美国魔术师,他们都仍然记得朗德山这逆天的技法,毕竟这是他们年轻时亲眼所见的神技。

每年,朗德山都会带着妻子和两女儿回奥地利看望儿子;对Neesa和Mina来说,回奥地利就是放长假。Bobbie五岁的时候,朗德山把他也带上了旅程;但,只看,不做。朗德山没有浪费旅途上的时间,他先后在伦敦开了两家餐厅,其中一家叫Maxim’s,也就是美心,是伦敦最早的中餐厅之一

每次回到中国的时候,他都会去做新的戏服,因节目的缘故,戏服会经常破损,故演员们每年都有新衣裳穿。朗德山也不忘加入新的西方魔术到节目中,从而把他们带回亚洲地区表演;像是当时红极一时的娃娃戏法(“The Doll House Illusion),由英国魔术师 Frederick Culpitt于1926年创作,因是当时第一个不需要暗道就可以在舞台上变出一个人的幻术道具,被众多魔术师所青昧。

赚了不少钱的朗德山,想着是不是可以准备开始慢慢从世界的舞台退出,看着儿长大,做回普通人。但好景不长;就在此时,法西斯在德国慢慢扩大起来,随之而来的便是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

或许是世道困难之后,人们的宽容之心也逐渐减少,批判的眼光慢慢增多。朗德山杂技团在柏林的“Scala Theatre”演出完后,观众对他们的评价褒贬不一;人们觉得你要不就是黑,要不就是白,要么中国人,要么欧洲人,亚欧混血是几个意思?总之,就是不够纯粹。

那时起,朗德山很为他两个女儿担忧,怕他们在外会受欺负。他禁止他的女儿们在外单独行动,直到25岁她们也不被允许独自在外游玩。也不知道是朗德山没有看新闻呢,还是想法独特;明知山有虎,就偏向虎山行。此时他想躲开欧洲的法西斯和大萧条,再次踏上去美洲的船;对~就是去那个大萧条的起源地,美国。

或许就是他奇特的想法帮了他,并不是所有人都受到了萧条的影响,穷人是更穷了,但富人,总有办法保住他们的财富,就算是在萧条之下也都活的如意。朗德山回到美国之后在高级游轮上,或者私人会所继续为富人们表演,二十年代起,就是电影业发光发热的年代。很多马戏团明星都纷纷走向大荧幕,像著名的卓别林。

Neesa和Mina也去了试镜,但是她们被拒绝的理由竟然是因为长的太漂亮了,不适合演中国人。三十年代初的美国,到处都充斥着种族歧视,在李小龙把中国功夫带到美国之前,中国人在荧幕上的形象并不那么美丽。只要是有关中国人的形象,要不就是邪恶,就是丑陋的,要不就是在烟馆抽福寿膏。

当时的荧幕上辱华最严重的形象莫过于傅满洲,起源于一个对中国毫无了解的英国作家SaxRohmer所创作的小说角色;当时在欧美有说法叫“黄祸论(Yellow Peril)”,他们认为亚洲黄种是带着危害的,对欧美只有伤害没有好处。这说法的起因可追溯到成吉思汗时期一统天下的时候,导致了西方对黄种人的歧视与偏见。傅满洲这个形象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Okito的儿子DavidBamberg也曾用Fu Manchu这个名字作为艺名表演多年,直到去了美国之后这个角色被注册了电影电视商标版权,不得不换名。

朗德山一辈子都在把他的演出做到完美,最漂亮的服装和最华丽的场景,把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美都传播到世界各地。他不忍看到美国对自己民族的践踏,明令禁止自己的女儿参加任何影视项目,他也拒绝了所有来找他商议拍电影电视剧的人。他受够了美国丑陋的种族歧视,受够了他们对待中国人的方式,他决定北上去加拿大,那个友好的国度。

这时朗德山的妻子Poldi心累了,不想再打理马戏团,于是朗德山给他多年的朋友及演出经纪创作了一场新的秀,也是最后场巡回。这场秀叫“Shanghai”,在温哥华开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虽然Neesa和Mina还是二十出头的年纪,但是朗德山已经快五十岁了,他也想休息了;开始慢慢准备退休工作。

大约一年之后,Mina先离开了团,回上海开了家舞蹈工作室,like fatherlike daughter,在日本第一次入侵上海的时候Mina还加入了红十字会,帮助受伤的士兵和群众们;同时她还是中国第一个写女性健身健康知识的栏目作家,传授健身知识给上百万中国女性。当然,她还和她心仪的男人结婚,对方是一名香港医生世家的帅哥;熟悉香港电影的朋友知道,香港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子做律师或者医生,看来Mina找到了好归宿。但一个医生家庭怎么允许儿子和娱乐业的女孩结婚?相信又是个爱情战胜了一切的美好故事,就不乱猜了。Mina走后,Neesa管理了马戏团一段时间,很快的也回中国嫁给了个上海企业家。

女儿们都出嫁了,此时儿子Bobbi在伦敦,已经15岁了。朗德山决定退休,他去伦敦接上了Bobbie,带着妻子回到奥地利。朗德山的时机点一如既往的差,这时候波兰战争爆发,奥地利被牵扯了进来。他们想逃离这个战争的世界,但是回不去英国,或者说因为Poldi是奥地利籍的所以回不去英国。奥地利被视为德国的友军,德国又在和英国开战;他们也不能留在奥地利,德军正在清理所有的犹太人。。。最后他们去了意大利,那个暂时还没受到牵连的国家。谓好景不长,。意大利很快就加入了战争,有钱有朋友的朗德山很快通过友人帮助,踏上了去美利坚的路程。

回到美利坚,此时战争还没涉及到此地。重回美利坚的第一个夏天,美国魔术协会(SAM)还为朗德⼭举办了场欢迎晚宴,所有人都想他能在美国多留久一点。可惜,美国也呆不下去了,还是签证的问题,Polidi没办法留在美国了。这时候,能去的只有上海了。

不得不说,朗德山偏向虎山行的功夫真是很深;回上海没多久,太平洋战争爆发了,日本偷袭珍珠港,上海的法租英租美租界都不再安全,纷纷受到日本军队的攻击。朗德山的剧院前后被日军占领,但这次因他妻子是奥地利人并且会德语的关系,帮他们逃过了日军的集中营;他们在租界度过了一生最煎熬的日子,每天都能听见士兵被日军折磨的惨叫声,彷佛永远都不会停。。。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市,分别投放了名为“胖子”和“小男孩”的。

这一年,朗德山的儿子Bobbie结婚了。Bobbie娶了一个日本女人,名为Marge;Marge在战争结束后和父母表示想留下来和Bobbie结婚,她的母亲起初是反对的,父亲倒是很支持,因为他父亲是日美混血,明白爱情的伟大。但朗德山和Poldi对此大发雷霆,最后,朗德山和Bobbie彼此没再说话,就此散了;Bobbie和Marge去了香港,朗德山和Pobbie则留在了上海。

二战结束后,随之而来的是国共内战最后阶段。唉,活在动荡年代实在太艰难了;朗德山的剧院在那时候被收下,接着在1948年时就离开了中国经香港去了美国;庆幸的是在他这次去香港时,住在儿子Bobbie家,也在那时候和他儿子和好如初。内战结束后,朗德山一家散落到了世界各地,Neesa去了台湾,Bobbie和Mina⼀家在香港,朗德山和Poldi在美国。新中国成立之后,新政策出台可凭地契等相关文件赎回自己产业物业的拥有权。可惜的是朗德山离开的时候并没有带走这些文件,但这些剧院现在上海仍然完美的保存,成为历史的印记。

解决战后格局导致的签证问题后,朗德山和Poldi终于安顿在纽约。他们在纽约的住了很长时间,不久后Neesa和Mina也都移民到了美国;他们一起度过了几个圣诞,尽享天伦之乐。子孙女们回忆起朗德山,都是他慈祥的笑容和数不尽的欢乐时光。

退休了的朗德山,没有因为退休闲下来;依然在魔术圈活跃着,常参加聚会活动,还作为嘉宾在各个大会表演。很多人说起他的魔术,都是十分经典美丽的效果,像中国连环和大变鱼缸;是的,在73岁的时候,他还在翻筋斗出鱼缸,年纪虽大宝刀未老,令人敬佩。

正在生活安逸且幸福时,突如其来的交通意外,让朗德山和Poldi都受了伤,腿脚不便了。于是他们就决定回欧洲,回奥地利,回到Poldi的故乡度过晚年。但上天有时候就是对人很不公,偏偏在这时,他的热水袋破了,他被烫到摔下了床,腿摔断了,住进了医院。

1961年8月14日,朗德山因坏疽的感染在医院去世,一年后Poldi也随之离开,一代英雄就此殒落,连为他们扫墓的人都没有了。随之离去的不只是朗德山,还有他们的秀,他们的历史。

从走出村庄那天起,朗德山为自己的人生奋斗;经历了晚清、民国、一战、 二战、内战;他环游了世界,传播分享中华民族的伟大传传统艺术,为了家庭使出浑身解术度过最黑暗的时代,从无名之辈到最成功的的中国戏法家,从一无所有到家财万贯。时势造英雄,也毁英雄,最后辛劳一生的资产归零,在病痛的折磨下离去。现在的他。终于可以休息了。

本文所有的功劳都归于也起源于朗德山的曾孙女Ann Maria Fleming的一部纪录片《The Magical Life of Long Tack Sam》;因她对曾祖父的好奇和电影职业的关系,她从加拿大去了芝加哥、旧金山、纳什维尔、纽约、夏威夷、新西兰,澳大利亚、伦敦、上海、和吴桥。四处拜访亲戚,通过各地魔术师的关系,收集到了她能收集到的所有资料最终制成此片,完美记录了曾祖父传奇的一生,随后出版了同名漫画书籍,在此推荐。

在动荡的年代,游走于世界各地进行演出,同时面对战乱和种族歧视,朗德山不屈不挠顽强对抗;庆幸的是当时还有很多思想正常的报社媒体报道了很多朗德山为民族荣誉挺身而出的时刻,和他在各大著名剧院演出的辉煌成就,魔术圈前辈们也留下的故事,当然还少不了家人的回忆。把这些资料从乱世年代找出来整理再创作,无法想象Ann Maria到底花费了多少心血和时间才能有如此的完成度,在此献上我的膝盖和天灵盖。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